2025年五一假期,泰山景区迎来旅游高峰,一款名为“登山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装备成为游客热议焦点。
这款形似“智能登山杖”的科技产品,不仅让老年游客实现徒步登顶的梦想,更以轻量化、智能化的设计颠覆传统登山体验,成为文旅服务与科技融合的典范。
传统登山对体力要求较高,尤其对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而言,泰山陡峭的十八盘曾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而外骨骼机器人的引入,通过AI算法、压力传感器和仿生关节设计,精准感知人体运动趋势,实时调节助力强度。
据实测,佩戴者可节省30%-50%的体力,老年游客占比达62%。一位来自金华的朱大伯体验后感叹:“穿上它,腿不疼了,像是有人拉着我上山!”
与过去仅依赖索道或人力辅助不同,这款仅重1.2公斤的设备,采用碳纤维材质,续航长达8小时,还能提供紧急呼救、景点讲解等附加功能。
泰山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厚哲介绍,五一前景区已投放500台设备,计划暑期前增至1000台,未来还将推出更轻便的“登山助力裤”。
外骨骼机器人的核心在于“人机协同”。其内置的AI系统通过采集上万人的步态数据,不断优化算法,实现动作预判准确率99.2%。
深圳肯綮科技CEO余运波表示:“设备会学习穿戴者的行走角度、频率,甚至减少80%的腰部压力。”这种“无感穿戴”的设计理念,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对比传统登山杖或人工搀扶,外骨骼的模块化设计覆盖腰部、下肢等多部位,适用场景从登山延伸至日常搬运、养老护理等领域。
尽管外骨骼机器人预订火爆(前100名优惠价8800元),但其高昂价格仍让部分消费者犹豫。
一位杭州技术从业者坦言:“希望价格再亲民些。”山东社科院研究员刘娜指出,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是规模化推广的两大瓶颈。
当前设备感知交互能力仍需提升,而研发投入导致售价居高不下,后续维护成本也成负担。
不过,行业对前景充满信心。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认为,政策支持与规模化生产将推动价格下降。
外骨骼机器人的走红,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对智能助老产品的迫切需求。
当76岁的老人借助设备轻松登顶中天门,扔下拐杖的那一刻,科技已悄然改写“年龄与体力”的固有逻辑。
未来,随着轻量化材料与智能算法的迭代,这类设备或将成为“人体标准装备”,而如何在普惠性与技术伦理间找到平衡,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