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兴,1920年9月生于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乡曹墩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德章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1928年参加上梅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暴动,任乡农民协会主席,1930年在与敌“清剿”战斗中牺牲。母亲李绍珠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曾任闽北苏维埃区妇女部长,1934年牺牲。
刘国兴少年时深受父母革命影响,于1931年担任儿童团团长,1932年加入共青团,任共青团乡支部书记、共青团建阳县县委委员、县儿童局书记、共青团区委书记。1932年9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第二次入闽作战,打到崇安县赤石、星村时,刘国兴带领少年儿童站岗放哨、带路送饭、传递情报等,支援红军作战。1933年6月,闽北苏区举行由崇安、建阳、铅山、上饶等地30多个儿童团代表队参加的体育比赛,崇安县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一名,刘国兴被誉为少儿“领军人物”。1934年刘国兴参加闽北红军部队,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游击战争,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期间,刘国兴曾受到撤职等错误处理,被罚做“苦工”,但仍坚持革命斗争,经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严峻考验,荣获“闽浙赣边区坚持斗争纪念章”。
1937年11月,刘国兴转入中国。1938年2月,刘国兴随闽北红军独立师在崇安县长涧源改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任第五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新四军军法处科员,第三支队侦察队指导员、营特派员。参加了繁昌保卫战和皖南反“扫荡”作战。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为掩护军部和兄弟部队突围,坚守高岭,血战东流山,伤亡极大,全团1500多人只剩下100多人,刘国兴在突围中负伤。新四军重建军部整编部队后,刘国兴任新四军第七师十九旅五十七团政治处组织股长、代理政治处主任、营教导员,第七师皖南支队兼皖南军分区临江团政治处主任(期间该团无政委)。1945年6月,临江团改称第一团,刘国兴任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巩固发展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国兴任赴东北干部团政委。赴东北途中干部团奉命留于山东,刘国兴改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八师二十三团政治处副主任。他带头服从组织分配,并耐心说服干部团的同志服从分配。时任第二十三团政委王六生表扬刘国兴党性强,顾大局。此后,刘国兴任第八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团副政委等职。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1949年5月,刘国兴任南下服务团第三大队政委,参与创办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任革命大学第二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刘国兴任福建省第四(闽侯)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福安、晋江军分区副政委。1956年7月,任福州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61年,任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67年,任福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1978年4月,任福州军区后勤部顾问。
1955年,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12月6日,刘国兴在福州逝世。享年73岁。1993年3月,刘国兴骨灰安放于武夷山列宁公园。(据童来喜等主编《从新四军中走出来的未授将衔的军以上干部》改编。)
本文由: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